香港搶跑穩定幣監管:法案落地,擁抱Web3,港元生態位挑戰美元獨大

2025-05-23 11:34:51 数字货币动态 author

穩定幣賽道白熱化:香港搶跑背後的深思

穩定幣的戰場從未停歇,硝煙四起。美國參議院對穩定幣Genius法案的審議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香港這邊廂,《穩定幣條例草案》已然塵埃落定。5月21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高票通過了這項草案,標誌著香港正式將法幣穩定幣納入監管的懷抱,其虛擬資產監管體系也隨之更加完善。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更是在X平台上興奮地表示,預計今年年底,各機構便可向金管局遞交申請,爭奪那合規穩定幣發行商的牌照。

消息一出,內地市場頓時炸开了鍋,各大傳統媒體爭相報導,X平台更是充斥著香港“搶跑”美國的呼聲。然而,在我看來,就整個加密市場而言,這項法案的影響力遠遠不及美國的Genius法案。加密世界似乎存在著一種慣性,美國總是能大口吃肉,而香港,往往只能分到一口湯喝。

更令人深思的是,在一片對香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調侃聲中,港元穩定幣的實際需求與應用場景正遭受著嚴峻的質疑。究竟是真有實需,還是僅僅一場監管上的“自嗨”?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正式落地:監管補位,意義幾何?

回顧香港穩定幣法案的監管歷程,雖然步伐算不上迅猛,但也算得上是全球領先者之一。香港政府在穩定幣的監管道路上,可謂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早在2023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與金融管理局就聯合發布文件,廣泛徵集公眾對監管法幣穩定幣發行人、引入發牌制度等立法建議的意見。此舉可謂是未雨綢繆,為後續的立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4年3月,香港金管局更進一步,宣布推出穩定幣發行人“沙盒”,為有意進軍穩定幣市場的機構提供了一個模擬測試的平台。同年7月,在經過數月的公眾諮詢後,金管局發布了諮詢文件,為後續草案的制定做足了鋪墊。2024年12月6日,香港政府於憲報刊登了《穩定幣條例草案》,並於12月18日提交香港立法會完成一讀。

終於,在今年的5月21日,香港立法會三讀正式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下稱“條例”),這標誌著香港正式設立了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發牌制度,也為香港成為全球虛擬資產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刻,香港的Web3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從條例本身來看,香港對於虛擬資產的態度一如既往,始終遵循“相同活動、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力求建立一個完整、明確且靈活的監管制度。具體而言,該草案對穩定幣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甚至在美國支付穩定幣的基礎上,涵蓋了更為廣泛的範圍。它提出以穩定幣發行人的牌照制度為主要的監管模式,並明確指出,該制度主要適用於“掛鉤資產為單一或多個法幣”的穩定幣,監管重點也聚焦於法幣穩定幣之上。

搶跑美國?香港穩定幣的尷尬現狀:需求、應用與挑戰

頗具玩味的是,由於美國Genius法案目前尚處於參議院的修訂階段,香港的率先立法,讓市場上出現了“搶跑”的聲音。但遺憾的是,縱觀香港在加密領域的一系列舉措,從虛擬資產宣言的發布,到比特幣、以太坊現貨ETF的批准,再到交易所牌照制度的推行,幾乎每一項都可謂是“搶跑”,但最終的結果,卻往往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就拿前段時間plg發生的事情來說,就讓人覺得香港的加密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

或許,我們又得拿出那些老生常談的數據來進行一番對比了。美國比特幣現貨ETF的總資產淨值高達1276億美元,而香港僅僅只有4.4億美元;美國以太坊現貨ETF總資產淨值為87億美元,而香港更是只有0.5億美元,差距之懸殊,令人咋舌。面對這樣的數據,我不禁想問,香港的加密市場,究竟差在了哪裡?

上幣數量也同樣能說明問題。以香港規模最大的持牌合規交易所HashkeyExchange為例,其上幣總數僅為19個,而更令人咋舌的是,散戶可購買的竟然只有4個,分別是BTC、ETH、LINK以及AVAX。再看看美國的合規交易所Coinbase,可交易資產竟然達到了294個,遠遠超過Hashkey。這種天壤之別,讓人不禁感嘆,香港的加密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香港穩定幣法案詳解:監管框架、准入機制與戰略意義

填補監管空白:香港穩定幣法案的來龍去脈

香港對於穩定幣的監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在2023年,香港特區政府就開始著手研究穩定幣的監管框架,並於當年12月發布諮詢文件,廣泛徵求公眾意見。2024年3月,香港金管局推出了穩定幣發行人「沙盒」,為有興趣參與穩定幣發行的機構提供一個試驗平台。經過數月的公眾諮詢後,金管局於2024年7月發布諮詢文件,為後續的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礎。最終,香港政府於2024年12月6日在憲報刊登了《穩定幣條例草案》,並於12月18日提交香港立法會完成一讀。

香港監管細則:實體要求、儲備規定與管轄權範圍

香港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對穩定幣發行人的准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首先,申請牌照的機構必須是在香港設有實體公司,或是香港以外成立的認可機構。其次,持牌人必須有至少2,500萬港元的最低繳足股本,以確保其具備足夠的財務實力。此外,香港對於穩定幣的儲備也做出了嚴格規定,持牌人必須確保儲備資產的市值在任何時候都至少相等於其流通面值,禁止分數儲備模式,必須具備1:1的全額資產儲備。同時,儲備資產必須與其他資金隔離,並定期向公眾披露儲備資產詳情,以增加透明度。為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香港的監管框架還要求持牌人必須向提出有效贖回要求的持有人支付指定穩定幣的面值,不得附加繁瑣條件和不合理費用。在穩定幣的銷售主體方面,也做出了限制,穩定幣發行持牌人以及獲證監會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是主要的銷售主體。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管轄權範圍不僅包括在香港直接發行的穩定幣,還包括以港幣為錨定貨幣的穩定幣,無論其發行地在境內還是境外。

香港 vs. 美國:穩定幣監管的異同與全球影響

香港的穩定幣監管框架與美國最新的Genius法案相比,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香港的監管更注重本地發行,而美國則更強調域外管轄,只要服務美國用戶的發行商均受到管轄。在主體方面,香港允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參與,而美國則更為謹慎,主要考慮金融體系的衝擊與系統性風險,對科技公司發行穩定幣更為苛刻。在儲備資產方面,香港並未強制要求,而美國則明確指出儲備資產應為美元、美債等資產。在透明度方面,香港僅要求定期披露,而美國則要求每月公開審計,CEO/CFO負有責任,合規成本更高。此外,美國法案有明顯主導全球穩定幣規則之勢,而香港更多提及國際合作事宜,而非話語權界定。

對香港的深遠意義:完善監管、彌合Web3、港元生態位

儘管存在諸多差異,但對香港本身而言,穩定幣的立法,仍意義深遠。一方面,本次立法正式將法幣穩定幣納入監管框架中,再度完善香港本土的虛擬資產監管機制,法幣與穩定幣的合規出入金被打開,可有效推動傳統金融機構與Web3的彌合,吸引傳統機構與用戶參與,既是一次政府與市場聯動的有益嘗試,也為虛擬資產行業蓬勃發展提供了驅動;另一方面,港元穩定幣的強勢入駐也填補了市場空白,當前市場超過99%的穩定幣以美元穩定幣為主,港元的加入佔據了新的生態位,既降低了美元穩定幣的依賴度,提高了支付方面的安全性與自主權,也有利於分散風險,充當中美貨幣橋梁。實際上,在美元輻射力在加密領域持續增強的背景下,融入穩定幣生態也是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定位的必要途徑。此外,港元穩定幣的推行,也為香港資產代幣化打開了空間,後續該領域將有望湧現更多實例。

香港加密產業的困境:為何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數據說話:香港加密市場與美國的巨大差距

要說香港在加密領域的發展,總是讓人感到惋惜。雖說起步早,也積極擁抱新技術,但最終的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最直觀的證據,莫過於與美國市場的巨大差距。美國的比特幣現貨ETF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美元大關,而香港卻僅僅停留在數億美元的量級。以太坊現貨ETF的情況也如出一轍,美國市場的規模遠超香港。這些數據無情地揭示了香港在加密市場發展上的困境。

市場質疑:香港穩定幣會否淪為「牌照買賣」?

面對香港穩定幣市場的發展,市場上存在著不少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香港的穩定幣監管政策過於寬鬆,可能會淪為「牌照買賣」的工具,吸引一些不具備實力的機構渾水摸魚。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在加密市場中,監管的寬鬆往往伴隨著風險的增加。更有甚者,認為香港的穩定幣市場缺乏實際需求,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美元穩定幣的霸主地位:港元穩定幣的生存空間在哪裡?

穩定幣市場的格局早已確立,美元穩定幣USDT和USDC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USDT以其巨大的市場份額穩居霸主地位,而USDC也緊隨其後,佔據了相當可觀的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港元穩定幣的生存空間在哪裡?港元與美元實行聯繫匯率制度,這使得港元穩定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美元穩定幣的衍生品,缺乏獨特性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港元穩定幣主要面向香港本地市場,而香港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難以支撐港元穩定幣的快速發展。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港元穩定幣該如何突圍?

香港的應對:拓展應用場景、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香港政府和業界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拓展應用場景,是港元穩定幣發展的關鍵。除了跨境支付等傳統應用場景外,港元穩定幣還可以應用於本地零售、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甚至可以與台南海鮮會館合作,推出獨特的消費場景。此外,提升市場競爭力也是至關重要的。香港可以考慮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激勵機制,例如向持有者釋放穩定幣利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此外,加強與內地市場的合作,也是港元穩定幣發展的重要途徑。如果能夠打通與內地市場的通道,港元穩定幣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穩定幣 vs. CBDC:香港數碼港元的挑戰

在穩定幣發展的同時,香港也在積極探索央行數字貨幣(CBDC),即數碼港元。穩定幣和CBDC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競爭關係。穩定幣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和創新性,而CBDC則具有政府背書的信用和安全性。對於香港來說,如何在穩定幣和CBDC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是選擇擁抱穩定幣,還是大力發展CBDC?這將直接影響香港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力。我個人更傾向於兩者並行發展,相互補充,共同推動香港數字經濟的發展。畢竟,國泰金等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探索相關的技術和應用,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新湧現。

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棋局?香港穩定幣的潛在影響

香港的角色:人民幣資產管理平台與跨境支付的橋樑

香港的穩定幣政策,無可避免地會讓人聯想到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就曾表示,香港合法發行穩定幣,意味著未來可能會出現與人民幣掛鉤,並由香港監管的穩定幣資產管理平台,這將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及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化。立法會議員邱達根甚至提出,香港可以考慮將人民幣納入法定穩定幣的範疇。當然,這些都只是設想,但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其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如果香港能夠成功建立一個安全、高效的人民幣穩定幣生態系統,那將無疑會為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提供一個新的途徑。再進一步來說,如果易烊千璽也願意使用港元穩定幣進行跨境支付,那將對整個市場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

數字人民幣的現狀:放緩的步伐與轉型的方向

提到人民幣國際化,就不得不提到數字人民幣。自2025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都發布了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發展計劃,應用場景也日益豐富。然而,從頂層設計來看,數字人民幣的推進速度似乎有所放緩。與早期的「積極穩步推進」相比,現在更多強調「穩妥有序推進」。這或許表明,決策層對數字人民幣的推廣更加審慎。至於原因,可能涉及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跨部門協調、生態建設以及治理機制等複雜問題。甚至有傳言稱,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首任所長姚前的落馬,也讓高層對數字人民幣的發展更加謹慎。總體而言,目前數字人民幣在政企服務、同業機構與跨境支付等領域的應用進展相對較快,但在零售領域的推廣仍面臨不少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或許可以考慮將數字人民幣與港元穩定幣進行更緊密的結合,共同探索新的應用場景。

香港的戰略意義:維護支付主權與佔據數字生態位

無論是穩定幣還是數字人民幣,都代表著數字時代鑄幣權的競爭。在這個大浪潮中,如果不能及早佔據有利的生態位,未來在金融領域很可能會陷入被動。香港推出穩定幣政策,既是應對非法穩定幣交易的現實需求,也是維護自身支付主權的必然選擇。從長遠來看,這或許是香港繼續發揮窗口與橋樑作用的戰略舉措之一。儘管目前市場對香港的穩定幣政策仍持觀望態度,但我相信,從長遠來看,這仍然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刻。甚至可以說,這也與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總之,面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香港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擁抱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我想,即便遇到了像台中車禍這樣的突發事件,我們也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對此,我個人持樂觀態度,相信香港的加密貨幣市場在未來會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